迦南小说网

第72章 扣关日本【1 / 1】

古月墨海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迦南小说网https://www.jnweishang.cc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九艘挂着“龙纹算珠”徽记的蒸汽战船劈开东海浪涛,明轮搅起的泡沫中,“聚源号”船首的算珠纹冲角闪着冷光。鄂勒哲图站在甲板上,望着前方逐渐清晰的日本海岸线,袖口的《北洋水师外交手册》被海风吹开,露出“朝贡数据条款”的双语对照页,工整的汉字注疏在宣纸上泛着墨香。

长崎港的荷兰商馆顶楼,荷兰大班范·德·维特的望远镜剧烈抖动:“清国舰队的蒸汽管道在冒烟,”他对日本奉行所的官员村山正晴低语,“但他们的明轮战船吃水比三年前浅两尺,适合浅海作战。”港口外,十二门“神威蒸汽炮”的炮口正对准岸上的天守阁,算珠纹准星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。

“砰——”“聚源号”的空包弹在海面炸开,惊飞栖息在灯笼柱上的海鸟。穆尔察·阿哈捧着汉文书写的《大清国书》,踏上海岸时故意露出袖口的“匠作数据房”徽记:“我朝嘉庆皇帝诏曰,”他的声音盖过海浪,“日本国须按《海东朝贡数据则例》,年供硫磺十万斤、铜料五万担,准开长崎一港互市,清商可携‘算珠纹’蒸汽机入港检修。”

村山正晴盯着国书上的算珠纹火漆印,想起三年前荷兰人带来的《清国蒸汽战船图》:“贵国蒸汽船的‘算珠平衡舵’,”他的手指划过图上的《天工开物》纹样,“与我和兰学学者研究的‘船舶力学’颇有相通——”话未说完,鄂勒哲图的算尺已敲在腰间的“神威短铳”上:“相通之处,在数据房的《船舶数据册》里,不在贵国的和兰学。”

港口仓库内,清国算生们正用蒸汽测绘仪扫描海岸线,《长崎港水深热力图》的网格线上,算珠标记的浅滩暗礁一目了然。王长贵将数据录入《海东互市监测册》:“港内水深不足两丈处,”他对日本小吏说,“须按我朝‘算珠纹’浮标重新标注——贵国的传统航标,该换换新式样了。”

是夜,长崎奉行所的密议室内,村山正晴对着荷兰传来的《清国北洋舰队参数表》叹气:“他们的蒸汽炮射程三里,”他的笔尖划过“算珠纹炮闩”的图示,“而我们的火绳枪有效射程不过百丈。”窗外,北洋舰队的煤气灯在海面投下巨大的算珠纹倒影,像一道无法逾越的数据之墙。

三天后,《日清新约》在“聚源号”会议室签署,鄂勒哲图的算尺压着“朝贡数据条款”:“硫磺纯度须达九成五,”他盯着日本代表颤抖的笔尖,“每批次由清国算生现场核验——就用贵国送来的荷兰天平,按我朝《五金数据则例》称重。”穆尔察·阿哈同步用汉文记录条约,笔尖在宣纸上力透纸背。

当第一艘载着硫磺的日本帆船驶入北洋舰队的护航阵,陈阿福正在“开源号”的锅炉房调试新到的日本铜料:“佐渡岛的红铜,”他对王长贵说,“含铅量比云南铜高两成,需按《五金冶锻数据手册》调整火候。”算珠在“铜料配比换算表”上跳动,蒸汽管道的轰鸣与日本船夫的号子,在东海的暮色中形成奇异的和鸣。

长崎港的码头上,村山正晴望着渐渐远去的北洋舰队,忽然发现每艘战船的水线处,都刻着微小的算珠纹——那是清国匠人用来测算吃水深度的标记。他想起荷兰人说的“数据即武力”,此刻终于明白,清国的朝贡,不是天朝上国的虚文,而是用算珠和齿轮织就的实利之网。

三个月后,清国在长崎设立“海东数据监测站”,算生们每日记录日本的硫磺产量、铜料开采数据,这些数字通过蒸汽信船传回天津,成为《海东朝贡平衡表》的鲜活注脚。鄂勒哲图在给嘉庆帝的密折中写道:“日本国虽遵朝贡,然和兰学盛行,其工匠暗测绘我舰数据——建议在对马岛增派‘算珠纹’侦察艇,以数据之网,防微杜渐。”

东海的浪花依旧拍打着“算珠纹”船锚,北洋舰队的汽笛声中,工匠们用汉文记录着每一次潮起潮落。曾经的双语对照页早已统一为汉字注疏,就像蒸汽战船取代了传统帆船——数据治世的经纬,正随着舰队的航迹,在瀛洲之畔织就新的朝贡图景,而日本列岛,终究在算珠与齿轮的逼迫下,不得不纳入这张精密的实利之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