渊大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迦南小说网https://www.jnweishang.cc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火火火!
此时,皇宫内外,已经火光冲天。
姜耀的大军,在“平叛”之余,在城内那些“大清根基”的聚居区放起了大火。一方面,是动摇“叛军”的军心。另外一方面,则是一劳永逸了。反正明天,可以把一切责任推到那些“叛军”的头上。
没错,就是“叛军”。
关于今夜的大乱,姜耀早已想好了公开的说辞:伪帝心腹不甘心失去权势,劫持太后,掀起叛乱。镇国郡王扶危定难,率领大军,将叛乱一举荡平。
事后宽宏大量,对伪帝不予追究。但对图谋叛乱的乱臣贼子,必须抄家灭族,以儆效尤。
这场大火果然烧的很好。
眼见家中起火,不知多少叛军偷偷溜号,跑回家中救火,让姜耀大军的进展更为顺利。
当然了,他们的逃走对自身的安危毫无意义。
第二天,姜耀的大军控制了城中各个战略要点之后,开始了一场疯狂的搜捕。
有抓错,勿放过。
宁可错抓三千,不可放走一人。
第三天,无数朝廷显贵,在士兵的押送下,狼狈不堪地走在大街之上。从他们残破却衣料不错的衣着中,可以辨认出许多人曾是位高权重的官员。其中甚至夹杂着不少身系黄带子的皇族成员,包括王爷、贝勒等顶级权贵。
相对而言,那些什么尚书、侍郎、大学士等高官显贵,此刻却显得微不足道了。
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大人物,如今形象凄惨,令人唏嘘。他们大多披头散发,面色苍白,有的人甚至只能赤足而行。
在这些人后面,则是普通的士兵、家奴乃至于他们的家眷了。
虽然昨夜的大火和战乱中,这些普通士兵死了不少,但此时被押出来的,连同这些人的家眷在内,依然高达十数万人。
随着北静王水溶的一声令下,红衣大炮发出了三声震天怒吼,一场大规模的砍头活动正式开始了。
京城的老百姓们,对于昨夜那天惊天巨变当然甚是恐惧慌乱,但忽然见到这么多比他们身份高的人物,被一批批地集体杀头,顿时极度的激动代替了一直以来的种种不安。
随着一批批的头颅落地,竟然发出了阵阵喝彩之声。
不管怎么说吧,随着这场长刀之夜,京城内反抗姜耀的力量甚至反抗的潜力,都被消灭一空,唯一剩下的,只有皇帝和皇太后,以及伪帝“乾隆”,这三个吉祥物而已。
太后还在,皇帝还在,甚至“伪帝”都在,你们有什么不满的?
谁敢叛乱,就别怪镇国郡王镇压你们这群大清的乱臣贼子。
再说了,大清上层被屠戮一空,谁有足够的号召力啊?
几场小规模的叛乱,被姜耀迅速平定。
唯有东北地区,作为大清的“龙兴之地”,有些麻烦,聚拢起了数万兵马,要“清君侧”,杀死贾蓉这个“活曹操”。
姜耀甚至连根本部队都没动,直接调岳钟琪率军平叛。
在历史记载中,雍正六年,湖南靖州秀才曾静派门人张熙致信岳钟琪,一面对雍正帝极尽责骂之词,一面以岳飞抗金的事迹激励岳钟琪,劝他掉转枪头指向金人的后裔满人,为宋、明二朝复仇。岳钟琪假装同意,骗出口供,反过来抓捕二人。
但是,要说岳钟琪真对大清有多少忠心,也不尽然。
比如,在历史上,岳钟琪如此能征善战,雍正意欲让他入汉军旗,成为大清的“自己人”。结果,胤祥受雍正之命来见岳钟琪,与他交谈许久,但直到离开都未再提及此事。雍正帝知道后,很是好奇,询问胤祥为何不说,胤祥回答:“我看岳钟琪的意思,好像不是很愿意入旗籍。”雍正帝说:“如果是这样,那你也不必再提了。”
说穿了,不过是岳钟琪多么忠于大清,而是看不上曾静等人,认为他们注定不能成事,反而会连累自己罢了。
如今姜耀都“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”了,岳钟琪当然知道该怎么办。
他率领五万大军,杀入东北,不但平定了叛乱,还和前来趁火打劫的俄罗斯人见了一仗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,也算“直捣黄龙”,没辱没了先祖“岳飞”的名声了。
大局已定后,姜耀依旧不着急。
治大国如烹小鲜嘛。
全部督抚都换上汉人之后,又过了两年,待汉人全部控制地方后,姜耀才“加九锡,入朝不拜,参拜不名”,距离登上皇位仅有一步之遥。
直到这时候,他才以本名姜耀的名义,迎娶林黛玉。
这就是姜耀对林黛玉的偏爱了。
后世很多人以为,薛宝钗比林黛玉是更适合做正妻的人选。
但是,姜耀相当不以为然。
的确,薛宝钗经常劝贾宝玉多多谋划“仕途经济”之事,但是,到底什么是“仕途经济”之事呢?薛蟠干的那些破事儿,她能不知道?如果贾宝玉做了官,是不是还要宝玉庇护薛蟠呢?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