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山老客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迦南小说网https://www.jnweishang.cc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只要有个厉害的将领出现,就能带兵把蒙古人赶走。
现在可好。
焦山之战后,大宋已经完全没有可用之兵了。
建康城勉强有几千守军。
可这些人得守着建康城呢。
能不能守住临安都是问题。
对朝廷来说,这简直是灾难性的。
临安城里只剩五千多黑云都的士兵,要守住整座城都够呛,更别提跟蒙古大军打硬仗了。可当时大多数百姓压根不知道这事有多严重。
普通百姓哪懂这些?他们没渠道了解真相,就算听说宋军在外头吃了败仗,还是该吃吃该喝喝,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。他们对将军们的情况一无所知,还以为朝廷手里的军队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呢。
实际上,朝廷里有些人心里明白得很——焦山那一战几乎把所有精锐都拼光了。现在宋朝手里什么部队都没剩下,就算想重新招兵,从头训练新兵打仗,也得花不少时间,而眼下这情况根本等不及。
所以,可以肯定地说,宋朝已经没希望反击了。哪怕再来个绝世名将也没用,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!没有士兵,再好的计谋也白搭。
一些聪明人都看出宋朝快完了,从焦山之战后,灭亡只是时间问题。但朝廷里有些人依旧赖着不走,有些人是真的忠心耿耿吧。
许多人走到今天的位置,也都是一生努力的结果。不管怎样,谁都不愿放弃现有的东西。
很多人心中都有坚定的信念,也有不少理想。为了这些信念,他们甚至愿意献出生命。
即使现在的大宋处境艰难,还是有不少大臣坚守岗位。有些人过去可能是陈宜中的支持者,有些人可能是贾似道的追随者,但此刻大家都团结起来,不再计较过去的恩怨。
然而,在大宋朝廷里还有一种人存在。这些人并非特别有理想,也不是特别能坚持。他们一直留在朝廷,是因为相信大宋的命运终会好转。
他们对民间流传的种种说法深信不疑,总觉得上天一直在庇佑大宋。只要这份天命还在,大宋就不会彻底灭亡,即便眼下已无可用之兵,他们仍坚信会有某种神秘力量来挽救国家。
儒家文化向来不谈怪力乱神,更推崇一种“正气”。朝中官员虽多有学问,但他们的权威并不仅仅来自学识,还因为每个人都有这股正气。这种正气足以震慑鬼怪妖邪,只要为人正直,连最厉害的邪物也无法靠近。因此,尽管民间常有各种鬼怪传闻,却鲜见朝臣真正畏惧。
其实,大部分朝廷官员对那些试图改变大宋命运的神奇力量持怀疑态度。一开始,大宋对此类事情也没有太多反应。
——改编自《子不语怪力乱神》
眼看建康那边也快撑不住了,城里的官员们已经开始商量迁都的事了。这些人还算冷静,知道继续守在临安肯定是死路一条,哪怕带走了朝廷的架子,或许还能有点指望。
江南各地的官员也开始组织地方武装,只要皇帝能撤到更南边,多少还有点希望。可谁也没想到,朱雄英突然出现在这个世界里。
当十万大军从另一个世界冒出来时,大宋的官员们全都惊呆了。居然真有人能做到跨世界穿越,这事简直没法相信。
除了震惊,人们更多的是狂喜,难道这是老天爷派来救大宋的?
只有朝廷里少数几人知道真相:朱雄英把赵椹召唤过去签了协议,才有了今天的场景。
对普通百姓和低级官员来说,他们只知道突然冒出了大明的军队,以为这是老天的安排。
临安一直有种说法,大宋有上天庇佑,每次危急关头都会有英雄出现。过去几十年大宋多次陷入险境,每次都有名将化解。
很多人都觉得,即便现在军队损失惨重,也一定会有奇迹发生,就像神仙出手一样。
结果朱雄英带着十万大军来了,所有人都把他当成天降的救星。
看到大军开进临安,百姓们欢欣鼓舞,以为他是奉命来拯救大宋的英雄。不过朱雄英在临安待了一会儿就匆匆离开了。
在临安城里,人们总感觉不太对劲。仿佛朱雄英根本没把他们这些宋国子民放在眼里。很多宋人都开始疑惑:朱雄英明明是排得上的,为什么现在对他们爱搭不理?他不是自己人吗?为什么不跟大家打个招呼?
朱雄英一走,普通百姓就更没法接近他了,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。临安人也只能自我安慰:好歹他的大军是去帮宋国和蒙古打仗了。
可这些人并不清楚,皇帝赵椹和朱雄英之间的交易具体内容是什么。要是知道了真相,估计他们会气炸。其实,就算朱雄英守着建康城,大宋的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。蒙古大军太强了,等朱雄英的部队一撤,大宋依旧难逃灭亡的命运。
一开始,大家都看到朱雄英的大军出现,特别高兴,以为好日子来了。谁知谢太后又出来搞事,她想用手段收服那些从另一个世界来的士兵,让他们替她效力。当时大家不了解朱雄英的实力,都觉得谢太后的决定没什么不对。
直到黑云都的士兵回来,带回来关于中央军的情报,普通人才彻底震惊。他们才知道,一个普通士兵能做到这么强大。原来对方的军队里还有如此厉害的武器。
在襄阳时,大家见过蒙古人的高射炮,不过就是改良版的投石机而已,在战场上虽然厉害,但也有不少局限,不能全靠它攻城。
在临安城里,人们谈论最多的还是那些用来攻打城墙的投石车。大家心里明白,真正决定胜负的还是要靠战士们冲锋陷阵。
不过,当听说阴山之战的详情时,整个临安城都惊呆了。原来在这场战斗里,大明军几乎没怎么参与,全靠火炮就把蒙古大军打得落花流水。
这就好比两军交战时,一支军队还没动手,另一方就被自己的弓箭手射得只剩残兵败将了。
这样的结果让宋人感到既害怕又难以置信。虽然平时大家对战事不太上心,但毕竟临安离战场很近,总是能听到前线传来各种消息。
比如哪支部队又跟另一支交战了之类的。这些话题成了百姓闲聊时的谈资,但很少有人真正关心战场上的生死存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