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迦南小说网https://www.jnweishang.cc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【这场由生活小发明引发的变革,如同一场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地改变着大明的方方面面。从百姓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的经济文化,从传统的思维观念到新兴的职业形态,都在发生着深刻转变。当夜幕降临,京城的琉璃灯次第亮起,街边的暖香箱还在散发着热气,时辰牌的滴答声与小贩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井长卷,诉说着这个时代独特的魅力与无限可能。】
【深秋,朱由检在文华殿批阅奏折,狼毫笔尖突然绽开墨团,在朱批上晕出难看的污渍。他皱着眉头将笔一甩:“这破笔!写不了三行就漏墨,工部成天鼓捣奇技淫巧,连支好笔都造不出?”一旁伺候的小太监来福战战兢兢道:“陛下,坊间都说好毛笔难寻,不是掉毛就是吸墨不足……”】
【三日后早朝,朱由检将几支开裂的毛笔掷下丹陛:“看看!朕的御用笔尚且如此,寒窗学子要用何等劣质笔墨?工部必须在百日之内,造出顺滑耐用、吸墨如泉的神笔!”】
【工部侍郎钱允治捧着《考工记》出列,官服上还沾着墨渍:“陛下,制笔需选上等狼毫、羊毫,经选毛、脱脂、装管七十二道工序。但近年优质兽毛稀缺,且……”他偷瞄了眼礼部官员,“古法不可轻易更改,否则……”】
【“否则就看着学子们用秃笔写破卷?”朱由检冷笑,“即刻成立‘文宝监’,召集制笔匠、造纸工、墨锭师,朕倒要看看,这文房四宝能玩出什么新花样!”】
【文宝监设在湖州善琏镇——素有“笔都”之称的地方,工坊内争吵声与敲打声此起彼伏。老笔匠陆阿公举着狼毫笔杆怒吼:“笔杆必须用湘妃竹!用黄铜做笔杆,写出来的字还有灵气吗?”】
【年轻铜匠赵铁虎却挥舞着图纸反驳:“陆师傅,黄铜笔杆内置储墨管,能自动续墨!您看,只要旋转笔帽……”】
【墨锭师孙三娘叉着腰大笑:“你们吵什么?再好的笔没好墨也是白搭!我琢磨着在松烟墨里加香料,写出来的字又香又亮!”】
【首次试笔在文宝监大厅。赵铁虎的“自续墨铜笔”刚写出“大明”二字,墨水就淅淅沥沥往下滴,在宣纸上晕成墨团;陆阿公的传统毛笔倒是工整,但写了半张纸就干涩难行。围观的学子们哄堂大笑,其中一个大胆喊道:“这哪是神笔,分明是‘漏墨鬼’!”】
【“再改!”朱由检微服到场,抓起沾满墨水的袖子,“朕要的是既传承古法,又有新意的文具!”】
【研发陷入僵局时,镇上教书先生的女儿阿巧带来转机。她怯生生地举起一支竹制笔:“我把吸管插进笔杆,再用棉花吸墨……这样能慢慢续墨,还不会漏!”】
【赵铁虎一拍脑袋:“妙啊!用细铜管做储墨腔,棉花当导墨芯!”】
【陆阿公却哼了一声:“光有笔不行,宣纸吸墨太快,得改良!”他转头对造纸匠喊道:“把纸浆里加点糯米汁试试?”】
【第二次试笔当日,工坊外人头攒动。改良后的“灵韵笔”笔杆用湘妃竹与黄铜结合,轻轻旋转笔尾,墨水便顺着导管流入笔尖;新制的“润玉纸”表面泛着淡淡光泽,吸墨均匀,字迹清晰。当学子们用这套文具写下“江山如画”时,围观的匠人们激动得热泪盈眶,陆阿公更是哽咽道:“没想到老骨头还能赶上这新世道!”】
【消息传回朝堂,引发轩然大波。礼部尚书举着《礼记》痛心疾首:“文具乃文房雅器,如此改造,成何体统?”但翰林院学士们却爱不释手:“此笔书写流畅,墨色均匀,实乃治学利器!”】